你现在已经知道,论点出来后有两种方式可以自上而下地构建出符合金塔原理三大规则的金字塔结构:一是演绎式逻辑论证;二是归纳式逻辑分组。上一节我们一起演练了演绎式逻辑论证,这一节我们一起演练归纳式逻辑分组。
不同于演绎式逻辑论证强调逻辑推导关系,归纳式逻辑分组是将上层的中心思想拆分为并列的多个论点或论据,如多个例子、多个原因或多种对策等。归纳式逻辑分组与演绎式逻辑论证的区别如图3.9.7所示。
图3.9.7 归纳式逻辑分组与演绎式逻辑论证的比对
上一节的项目汇报,我们采用了“问题/现状—原因—对策”的演绎式逻辑论证框架,下面我们尝试用归纳式逻辑分组重新给陈总做一次汇报。
陈总:“听说项目进展得不太顺利,你接下来准备怎么做?”“我准备申请公司派3名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老员工替换项目组的3名年轻员工。”你回答道。“一是运用老员工的专业指导相关部门做数据整理。”你继续说道。“二是利用老员工的人脉提升部门配合度。”“三是利用老员工的经验弥补项目组成员经验普遍不足的欠缺。”
好了,上面这段就是运用归纳式逻辑分组的方式重新做的一段项目汇报,其金字塔框架如图3.9.8所示。
图3.9.8 项目状况汇报的归纳式逻辑分组框架示意
从本例可以看出,相较演绎式逻辑论证,归纳式逻辑分组有三个优势:
- 便于受众记住要点。与要先记住大量现状/问题、原因的信息后才能听到结论要点的逻辑论证框架相比,陈总相对比较容易能记住逻辑分组框架的三个结论要点:“老员工的专业指导部门整理数据”、“老员工的人脉提高部门配合度”、“老员工的经验弥补项目组经验不足”。
- 对关注“怎么做”的受众更为有效。因为归纳式逻辑分组是对中心思想的直接分解,而非逻辑合理性的论证。如果中心思想是行动性的,则逻辑分组框架是具体的行动方案或措施。如本例中你直接向陈总汇报了具体的行动方案:“老员工指导整理数据”、“老员工提高部门配合度”、“老员工弥补项目组经验不足”。
- 即使有一点或几点被否定,结论有很大可能依然会有说服力。与演绎式逻辑论证任一环节被质疑,则整个结论都会被推翻不同,归纳式逻辑分组即使有一点被否定了,其他各点依然有效,因此结论可能依然会有效。如本例中,即使陈总不认可你说的“老员工的人脉能提高部门配合度”,但因为“老员工的专业可以指导整理数据”、“老员工的经验可以弥补项目组经验不足”这两点依然有效,他还是有很大可能会同意你提出的调换3名5年工作经验老员工的申请。
当然,归纳式逻辑分组的表达也有其局限,对一些更关注“为什么”或结论逻辑性的受众而言,如果对逻辑分组的要点缺乏必要的说明或论证,受众对结论的接受会比较勉强。为避免这种弊端,在表达时若有时间,可以对逻辑分组的各要点再运用演绎式逻辑论证进行论证。
你可以综合运用归纳式逻辑分组与演绎式逻辑论证重新对陈总做一次项目汇报。
陈总:“听说项目进展得不太顺利,你接下来准备怎么做?”“我准备申请公司派3名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老员工替换项目组的3名年轻员工。”你回答道。“这3名老员工具体会发挥三大价值:”你继续说道。“一是运用自己的专业指导相关部门做数据整理。因为当前进度滞后的原因之一是大多数部门没有标准的历史成本数据记录,所以通过老员工的专业指导能够加快他们重新整理数据的速度,追赶项目进度。二是运用自己的人脉提升部门配合度。因为当前成本超支的主要原因是有些部门不愿意按照新模板重整理数据,项目组只能代为整理,导致项目成本超支。通过老员工的人脉关系,可以说服这些部门自己动手重整理数据,从而节约项目成本,而且对追赶项目进度有帮助。三是利用自己的经验弥补项目组成员经验普遍不足的欠缺。当前项目进度滞后、成本超支虽然有各部门的客观原因,但项目组成员经验不足导致的指导能力不足、工作返工也是主要原因之一,补充老员工可避免以后项目组因经验不足导致的问题。”以上项目汇报的金字塔结构如图3.9.9所示。
图3.9.9 综合运用归纳式逻辑分组与演绎式逻辑论证的框架示意
好了,你已经了解了归纳式逻辑分组的优势,并且也知道了可以综合运用演绎式逻辑论证的框架来弥补单一归纳式逻辑分组的不足。
不过当你运用归纳式逻辑分组的方法将上一层的论点分解为多个论点或论据时,除了要满足金字塔原理的前两条规则——规则1:任一层的论点都必须是下一层论点的总结,和规则2:同一层的论点必须具备相同特性,还要满足规则3:同一层的论点必须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运用演绎式逻辑论证分解出的论点或论据,自然符合演绎逻辑顺序。但是运用归纳式逻辑分组所分解出的论点或论据,不一定自然就符合归纳的三大逻辑顺序:时间、结构或重要性的逻辑顺序。因此,你需要进一步考虑分解出论点或论据的逻辑顺序。
时间逻辑顺序,就是按照发生时间先后所排列的顺序,比如早晨起床的时间顺序:睁眼、起身、穿衣、刷牙、洗脸等。
依然以你向陈总汇报项目为例,你将顶层的中心思想分解成了三个论点:
- 一是运用老员工的专业指导相关部门做数据整理;
- 二是利用老员工的人脉提升部门配合度;
- 三是利用老员工的经验弥补项目组成员经验普遍不足的欠缺。
在表达前,你就要考虑它们的先后顺序,即先说哪个、后说哪个。以上的排列顺序其实就是一种时间顺序,因为你是按照你碰到问题的时间先后组织的顺序:
- “一是运用老员工的专业指导相关部门做数据整理”——解决项目刚开始搜集成本数据时碰到的问题;
- “二是利用老员工的人脉提升部门配合度”——解决成本数据搜集上来后,要求一些部门重新按照新模板整理成本数据时碰到的问题;
- “三是利用老员工的经验弥补项目成员经验普遍的欠缺”——解决未来项目继续推进可能会碰到的问题。
想在表达时用好时间顺序,除了像上例临时根据实际情况组织,你还可在平时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中有目的地积累一些常用的时间顺序框架,以降低表达过程中临时组织要点逻辑顺序的难度。
以下是我们在 第四章 提过的一些常用的时间顺序框架:
- 过去、现在、未来;
- 开始、执行、收尾;
- 前期、中期、后期;
- 童年、青少年、中老年。
好了,现在你又对时间逻辑顺序做了一遍复习理解。下面我们再做一个关于时间顺序的简单演练。
假设你刚入职一家新公司,正在参加新员工入职培训。突然,主持人点名让你跟大家做个自我介绍。你会怎么介绍自己呢?
在入职培训这样的场合做自我介绍时,因为需要让大家多多了解你、认识你,因此你需要对自己的经历做一个较为全面的介绍。但是大家相互不熟悉,不能交浅言深地暴露自己太多的个人信息和想法。这时适合采用时间顺序做自我介绍。下面是我入职IBM时,在新员工培训课上的自我介绍,你可以参考时间顺序的用法。
——开场语
“大家好,我叫王世民,今天刚入职公司,还请大家多多关照。”
——“结论先行”,点出中心思想
“为了让大家对我有一个全面了解,我从小学开始介绍下我的学习、工作经历。”
——按照时间顺序介绍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经历
“我是在老家江苏东台念的一所普通小学,6年期间成绩还不错。初中是直接上的学校初中部,因此没感受到任何换学区或升重点初中的压力。初中期间成绩依然不错,一般都是班级1、2名。高中念的是我们市的重点中学——东台中学,多多少少感受到了一点学习的压力。不过总体上还好,因为碰到了一位鼓励素质教育的校长,因此三年期间没‘享受’过老师疯狂上课、学生熬夜做作业的‘特殊待遇’。一般都是晚上10点前就休息,而且还锻炼出了不错的自学能力。大学念的是南京大学,专业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大学生活有点颓废,基本就是在打排球——我是院排球队的主力替补——和玩游戏中度过的。当时一度因为经常请假在学校球场练习排球,被人笑称为‘体育系的’——后来才得知南京大学根本没有体育系。好在从大三下学期开始,迫于就业压力,好好学习了一阵子程序开发,所以得以顺利毕业。
第一份工作就来到了深圳,是被企业进校招聘‘忽悠’来的,在三星手机中国总代的信息部从事移动程序开发。当时父母强烈反对离开长三角,但是因为公司将深圳描绘得实在太好了,抱着对‘花花世界’的向往还是顶住压力过来了。来了深圳后,就被‘绑架’成‘永久居民’了,迄今未离开。在深圳辗转了两家公司,分别尝试了IT需求分析师和ERP实施顾问后,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方向——管理咨询顾问,并有幸来到了IBM。”
——最后总结
“我的学习和工作经历介绍完了。希望未来能有幸跟大家在工作中携手合作。谢谢!”以上的自我介绍,按照时间顺序全面介绍了自己学习、工作的经历,给大家留下了公开、坦诚的印象,但同时全部又都是客观的表面信息,避免了在对环境还没深入了解情况下贸然展示太多的风险。
结构(逻辑)顺序
所谓结构逻辑顺序就是按构成顺序组织各个部分,这些部分拼起来就是一个整体。例如房子由屋顶、四壁和地板构成;中国由华北、华东、华南、华中和华西构成;等等。
依然以你向陈总汇报项目为例,你是否可以根据结构顺序对以下要点重新排列呢?
- 一是运用老员工的专业指导相关部门做数据整理;
- 二是利用老员工的人脉提升部门配合度;
- 三是利用老员工的经验弥补项目组成员经验普遍不足的欠缺。
在项目管理中,有一个被称为“项目管理三要素”的框架,如图3.9.10所示。
图3.9.10 “项目管理三要素”框架
你可以按照逆时针的顺序——进度、质量、成本,重新组织要点的先后次序:
- “一是运用老员工的专业指导相关部门做数据整理,追赶项目进度”——解决进度问题;
- “二是利用老员工的经验弥补项目成员经验普遍的欠缺”——解决质量问题;
- “三是利用老员工的人脉提升部门配合度,降低项目组的人工投入”——解决成本问题。
当然,你也可以按照顺时针的顺序——进度、成本、质量,组织要点的先后次序(此时的次序跟时间顺序排列的次序一致):
- “一是运用老员工的专业指导相关部门做数据整理,追赶项目进度”——解决进度问题;
- “二是利用老员工的人脉提升部门配合度,降低项目组的人工投入”——解决成本问题;
- “三是利用老员工的经验弥补项目成员经验普遍的欠缺”——解决质量问题。
相较时间顺序,想在表达过程中熟练运用结构顺序,更需要在平时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中多多积累一些常用的框架。以下是我们在第四章提过的一些常用的结构顺序框架:
- 具体实物的构成:杯盖、杯身、杯胆(杯子的构成);头、四肢、身子(人的构成);天花板、墙壁、地板(房间的构成);等等。
- 地理位置的构成:西北、华北、华东、华南、西南(地理位置的构成);南山区、福田区、盐田区(原深圳特区的构成);等等。
- 抽象概念的构成: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构成);Strengthes—优势、Weaknesses—劣势、Opportunities—机会、Threats—威胁(SWOT模型的各部分构成);等等。
按照结构顺序表达要点时需要遵照一定的顺序,如顺时针或逆时针的顺序、自上而下的顺序、自东往西的顺序等。
上文我们是按时间顺序做的自我介绍,接下来我们看如何按结构顺序做自我介绍。
假设你此刻正在相亲,对对面的姑娘(小伙子)挺满意的,心里特别想本次相亲能成功。这时,如果对方请你做个自我介绍,你会如何介绍自己呢?
因为是相亲,对方肯定想对你做非常深入的了解(这点跟入职时自我介绍的泛泛而谈就很不一样),特别是表面资料之下的价值观、动机、能力和未来潜力等。因此,你可以采用“工作、学习、生活”的框架三維、深入地介绍自己,从而向对方展现一个真实的自我(可能你很想看到相亲自我介绍的示例,但鉴于这段自我介绍非常隐私,我就不演示了,请自行练习)。
重要性(逻辑)顺序
重要性逻辑顺序,就是找到一类事物的共性特点,再按照共性特点体现的强弱组织论点的顺序。“讲三点”一般就是讲有共性的、最重要的三点,如“我的三个优点”、“A公司的三大支柱”、“国家面临的三大挑战”等。
重要性顺序是一种比时间顺序和结构顺序更难掌握的逻辑顺序,因为一旦使用不好,就会变成简单罗列。因此,我建议初学者先练习好时间顺序和结构顺序后,再练习重要性顺序。
想在表达时使用好重要性顺序,如我们在第四章所强调的,必须掌握好重要性顺序的两个要求:
- 按共性归类。这是重要性顺序的基本要求,即将特性相同的事物归在一起。例如,你可以将iPhone 6、华为P9、三星Note 4归在一起,都是手机;如果加入一个iPad Mini进去,从手机这个特性出发的话,就不行;如果从消费电子产品这个特性出发,就又可以。
- 按照重要程度排序。满足按共性归类的第一个条件后,重要性顺序还要满足第二个条件:按照重要程度排序。这要求你必须找出归类在一起的论点背后的真正逻辑关系。
就拿上文提到的例子:iPhone 6、华为P9、三星Note 4、iPad Mini放在一起,你会怎么排序呢?你会发现按照“消费电子产品”这个共性,你根本没法进行重要性排序。但如果我告诉你这是华为的一个手机研发工程师包里带的电子产品,你可能就会做如下排序:华为P9、iPhone6、iPad Mini、三星Note 4。为什么是这个顺序呢?因为这是该工程师研发手机时参考产品的重要性顺序:首先当然要对自己公司的产品研究透了,因此华为P9放在第一位;其次苹果产品的综合排名目前还是世界第一,因此比三星Note 4的参考重要性更大一点;最后就是三星Note 4。你看,找到了“研发参考产品”这个特性而非宽泛的“消费电子产品”特性后,你自然就知道应该如何做重要性程序排序。
因此只有找到论点背后真正的逻辑关系,才有可能真正做到按重要性的逻辑顺序进行表达。这也是重要性顺序比时间顺序和结构顺序掌握起来更难的原因。
老规矩,依然以你向陈总汇报项目为例,根据重要性顺序,你如何排列下面的要点?
- 一是运用老员工的专业指导相关部门做数据整理;
- 二是利用老员工的人脉提升部门配合度;
- 三是利用老员工的经验弥补项目组成员经验普遍不足的欠缺。
如果根据你对陈总的了解,他更关注项目的成本而非进度,那么你就可以将要点按照对解决项目成本超支的重要性程度进行排序:
- 一是利用老员工的人脉提升部门配合度——最有助于降低项目成本;
- 二是运用老员工的专业指导相关部门做数据整理——可附带降低项目成本;
- 三是利用老员工的经验弥补项目组成员经验普遍不足的欠缺——可降低未来成本。
如果陈总更关注项目质量呢?那么你就可以按照对项目质量的重要性程度对要点进行排序:
- 一是利用老员工的经验弥补项目组成员经验普遍不足的欠缺——最能保证质量;
- 二是运用老员工的专业指导相关部门做数据整理——有助于数据质量提升;
- 三是利用老员工的人脉提升部门配合度——对质量帮助最小。
重要性顺序其实没有放任四海而皆准的排序标准,关键还是你要找到论点背后的真正逻辑关系。
那么重要性顺序是如何在自我介绍中应用的?按照重要性做自我介绍的场合,一般是面试,或者其他需要突出自身某些特点的场合(如上选秀节目)。
小结
归纳式逻辑分组相较演绎式逻辑论证应用起来可能难度更高些,原因有两个:
- 我们从小的教育更侧重于培养演绎式逻辑论证的能力,因此逻辑论证的基础更好;
- 演绎式逻辑论证只有一个演绎逻辑顺序,而归纳式逻辑分组需要选择逻辑顺序。
归纳式逻辑分组相较演绎式逻辑论证有其优点:便于受众记住要点;对关注“怎么做”的受众更有效;即使部分论点或论据错误,结论可能依然有效。但其也有一定的局限:对关注“为什么”或逻辑关系的受众可能说服力不足,因此部分时候需要与演绎式逻辑论证综合使用。